近日,运营商们纷纷公布了其5G方面的进展,即截止至今年2月份,中国的5G套餐用户(移动+电信)数量为2613万,但中国联通并未公布其5G套餐的具体用户数量。值得玩味的是,目前所公布的5G套餐用户从数量上看已经超过了5G手机所销售的数量。



5G基站建设数量上看,据统计,2019年中国移动已经建设开通5G基站超过5万个,并在50个城市中提供5G商用服务;中国电信在2019年投资93亿元,共建成了4万个5G基站,并与中国联通共享2万个5G基站,可用基站规模超6万,并已经覆盖了50个城市重点区域;而中国联通在2019年则投入了79亿元用于5G的建设,可用5G基站已经超过6万站,同样覆盖了50个城市。


显然,从5G基站的建设进度来看,各大运营商都在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,对5G建设进行大力投入。取得的成果也十分显著,截至2020年2月底,中国移动的5G套餐用户已经达到了1539.9万户;同样在2月底,中国电信的5G套餐用户数规模已经达到1073万户;中国联通则并未公布其5G套餐用户数量。


还记得国内的5G商用套餐自去年11月初开始发售,历时仅4个月时间,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5G用户数量便已经达到了2613万。尤其是中国移动,截至2月底,5G用户累计达到1539.9万户,相比1月份,净增866.3万,增长率达到128.6%,似乎成果丰硕。


但如果对比中国信通院所公布的5G手机出货量,就能很明显的发现结果会有些出入。从信通院公布的数据可以发现,2019年全年,5G手机出货量达到1376.9万部,2020年1~2月份5G手机出货量为784.5万部,这也就意味着,在中国手机市场,目前只有2161.4万部5G手机。


一方面是5G用户数已经达到了2613万(并且联通并未公布其5G用户数量);而另一方面,则是市场中仅存在2161.4万部5G手机,中间的缺口达到了500万。


要知道,中国信通院所统计的只是5G手机的出货量,这意味着只要将手机运出工厂,哪怕只是摆在经销商的库房中,也会被算在其中。这也表明,真正到达消费者手中的5G手机数字还要更低。


在中国移动的官方网站上,似乎为了解释这一问题,还特意注明了其公布的5G套餐用户数是指订购了5G资费套餐的个人移动电话客户。基于这个解释,可以理解为哪怕没有使用5G网络,没有使用5G手机的用户,只要订购了5G套餐,都被认为是5G用户数。



那么,为何会出现数百万没有5G手机的5G用户呢?答案其实就在运营商的流量套餐资费当中。


以中国移动的4G飞享套餐为例,月费为189元,包含30GB流量以及710分钟的国内主叫通话时长。而5G智享套餐,同样包含30GB流量,国内主叫通话时长为200分钟,但月费仅为128元。


同样是30GB的国内流量,5G套餐的费用要比4G便宜太多。而通话时长上,如果不是经常有打电话的需求,5G套餐的性价比显然更高。


但问题在于,5G基站的成本显著要比4G基站高,但5G套餐资费反而更低,这显然是不合理的。正确的思路是认为5G网络相比4G更快,因此在同样的时间,5G所消耗的流量也更多,这样一来,虽然5G的流量单价比4G低,但依靠相同时间花费更多的流量,也能为运营商带来利润。


不过,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显然没有这么做,只是单纯为了推广5G套餐,而不再以5G网络的激活率和使用率来算,即不要求用户必须使用5G手机。这样一来,自然会造成大量客户选择从高档位的4G套餐转变为同档位但性价比更高的5G套餐。


由于这些未使用5G手机的5G套餐用户并不会使用5G网络,因此在没有改变使用习惯的前提下,也并不会产生更多的流量。这对于运营商而言,不但没有增加他们的收益,反而由于大量4G套餐用户转签性价比更高的5G套餐而对收入产生负面影响。


这种影响到自身利益的情况并非是良性的竞争,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显然是希望通过部分让利,来抢夺5G用户,扩大自身的5G用户数。虽然短期来看,这种手段卓有成效,但长期来看,却有隐忧。



一方面,4G网络的速度并不慢,在5G还未出杀手锏应用的当下,大量由于性价比原因从4G套餐转签成5G套餐的用户,并不会有多少人立刻使用5G网络,这意味着运营商将持续的承受4G高档用户降档使用5G套餐的损失。


另一方面,当4G手机使用上5G套餐后,资费反而更加便宜,这将对4G套餐的定价产生干扰。并且如果一个5G套餐的用户,并没有享受5G网络以及5G服务,那么5G对于这些用户的意义又在哪里?这也会让用户对5G网络的发展产生更多疑惑。


单纯为了提高5G套餐用户的数量,而创造虚假的繁荣,也不过是在数据上自欺欺人,或许能够在短时间内为自己争取到一些曝光度。但这些争取而来的用户未来是否真的会使用5G网络,还将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。因此,规范市场行为,才能为5G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。


来源: 华强微电子